一舟集团

首页 > 铜缆系统

万物云:以数字驱动城市空间精细化运营

万物云:以数字驱动城市空间精细化运营

来源:江南体育官网    发布时间:2024-01-17 08:00:23 1
9月26日,由睿和智库主办的2023中国不动产低碳数字化创新峰会在京举行,活动以“重塑”为主题,来自城市服务、资产运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企业的嘉宾们齐聚一堂,深度研讨“产业+空间”的共创之道。万

  9月26日,由睿和智库主办的2023中国不动产低碳数字化创新峰会在京举行,活动以“重塑”为主题,来自城市服务、资产运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企业的嘉宾们齐聚一堂,深度研讨“产业+空间”的共创之道。万物云亮相大会并分享城市空间数字化运营经验,并凭借丰富的城市空间运营实践荣获“智远奖”数字运营典范企业。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放大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多维度融合,通过一系列需求场景的构建、扩展及持续运营来一直在升级城市的空间效能,身处其中的智慧城市运营厂商无疑迎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及发展挑战,面对城市空间运营的多元场景需求,万物云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经理陈煦文带来题为《城市空间与数字化运营》的分享,他讲到,万物云作为领先的空间科技厂商,将物业管理经验延续到了城市多空间领域,形成了面向社区、园区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垂直领域服务及多空间协同运营能力,通过将数字技术与城市空间场景融合运用来帮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能提升。

  陈煦文提到,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解决方案和“业务流程即服务”(BPaaS)解决方案,万物云在城市空间领域以全域智能运营平台为核心,将多业务条线进行梳理解构和流程改造,并通过万物云智慧城市服务平台连通城市运营服务中岗位、设备、调度系统,借助自主研发的“灵石”边缘服务器算力实现近场服务调度,通过数字运营中心实现远程运营管理,以数据驱动实现作业流程的变革,并形成在社区、园区、城市空间的定制化方案和运营模式。

  据了解,万物云“全域智能运营”解决方案,依托全域智能平台,打造了“1+3+N”框架,即一平台(全域智能运营平台),三服务(咨询服务、建设服务、运营服务),N应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生态宜居等),通过构建智慧城市运营体系,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到运营提供一体化服务能力支撑。

  万物云城市空间运营方案已在成都高新区、武汉江汉区、深圳坪山区、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厦门鼓浪屿等地试点运营,其完整的流程体系和技术上的支持实现了从数字城市到数字孪生城市的打造,数字对业务的驱动有效支持业务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和运营项目的降本提效,为建构全新的城市空间“智治”格局提供了保障,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破解城市空间多元场景的治理瓶颈。

  在园区空间,万物云在广州市白云区设计之都项目,通过运营平台赋能园区实现高效数字化运营,自2023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服务覆盖42类园区运营场景,招商去化率已达到90%;在城市空间领域,在珠海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创“物业城市”模式,整合横琴35个城市运营场景、77项业务,利用云计算、AIoT、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将横琴全岛数字孪生,帮助城市运营作业闭环效率提升35%;在社区空间,万物云在武汉市江汉区探索党建引领下首创街区社区一体化模式,率先在唐家墩街道99个老旧小区开展“物业城市”试点,把市政环卫、市容巡查、调解纠纷、志愿者服务等延伸到老旧小区单元门前,实现街区社区一体化运营,截至目前已服务江汉区10个街道254个老旧小区项目。凭借其在城市空间的数字化运营实践积累,万物云荣获“智远奖”数字运营典范企业。

  万物云智慧城市首席执行官唐志表示,“城市空间的数字化运营应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企业要具备全面的运营思维和生态思维,推动构建多元参与的运营生态及创新的运营模式,深化空间+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帮助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及治理效率,为公众提供优质生活环境及便捷生活服务,帮企业端提升运行效率及营商环境。截至目前,万物云智慧城市已经为全国44个城市96个项目提供多样化空间运营服务。”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驱动传统业务变革,这慢慢的变成了万物云“重塑空间效率”的基准。未来,万物云将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流程再造以及生态扩展,构建出服务于广阔城市空间的产业互联平台,以“空间+科技+运营”的综合能力服务于城市、社区、园区多场景,并不断开拓更丰富的垂直领域业务,以科技赋能城市空间运营服务。(柯岩)

  【新年贺词里的“重”头戏】8年攻关、5年设计建造,国产大型邮轮“牛”在哪?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褚衍辉研究团队通过多尺度结构设计,成功制备了兼具超强力学强度和高隔热性的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研究团队制备出的这种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其优异性能源于“三宝”,即微观尺度上构筑的超细孔、纳米尺度上强晶间界面结合,以及原子尺度上严重晶格畸变。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获悉,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功研发出首款国产化新型视频高光谱与点云“图-谱合一”传感器。

  《自然·化学工程》创刊号1月12日发表一项研究,报道了一个能对蛋白质进行工程改造的、由AI(AI)驱动的全自动机器人。最好的策略是,不在这些重复又费力的工作上和人工智能比高低,而是腾出精力在更富创造性、思想性的工作上,展现人类独特价值。

  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日前,该院新增的5项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通过国际评审,相关结果在国际计量局关键比对数据库中发布,标志着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首次获得国际互认。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23年知识产权有关数据,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的作用更加凸显,其规模、结构、质量必然的联系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

  已是深冬时节,晚上10时半,清冷的月光打在地上,南京农业大学校园一片静寂。树影摇曳间,一位老者沿着小径,打着手电筒缓步前行。他叫盖钧镒,今年88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名研究大豆的院士,学生们都喜欢叫他“大豆院士”。

  大众汽车则展示了首批将AI大语言模型ChatGPT融合到现有IDA语音助手功能的车型。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我国智能算力增长迅速,增速为72%,在我国算力中占比达59%,成为算力迅速增加的驱动力。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为通用AI的实现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极大的提升了人工智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至今,长光卫星已成功实现了“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并逐步成为全世界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

  据介绍,此项年度评选活动是科技领域历史最悠久的科普评选活动之一,每年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媒体、科技公司等单位推荐重大科学技术进展新闻,经专家评审团初步筛选,再由两院全体院士投票选定评选结果。

  在发展重点方面,多省市将脑机接口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展脑机接口基础研究,推动脑机接口成果转化和广泛应用。

  守护着这片前不久刚插完秧的稻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晓明和他的团队,正努力筛选发掘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性状的可利用优异种质资源。

  今年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明白准确地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日前,浙江大学团队通过模仿北极熊毛的结构,制备出一种封装了气凝胶的超保暖人造纤维,这样一种材料同时具备保暖、轻薄和耐用的特点。这项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杂志。

  依托大科学装置实施大科学工程、组织大科学计划、打造大科学中心,已成为大科学时代下,科学技术创新范式变革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应发挥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努力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

  2024年1月1日,我国“夸父一号”卫星成功记录了第25太阳活动周截至目前最大的耀斑,再次刷新了第25太阳活动周最大耀斑的纪录。

  王蓬博认为,一方面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减少相关成本是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则需要尽可能地创造场景。

评论一舟